治白癜风自愈方法 http://m.39.net/pf/a_4687762.html

后台回复“读书”

即可免费领取52本精读好书

艺非凡主播

青文

来源艺非凡(ID:efifan)

娃娃,从童年到成年一直陪伴着我们,像一个睡不醒的梦。

可娃娃的“灵魂”,不是人人都能看到。

有一位朱伯伯,正亲手把看不见的“灵魂”,一针一针补回来。

01

朱伯明,74岁,玩偶“医生”。

大概是骨子里流淌着老上海人的亲切,大家总习惯喊他“朱伯伯”。

他十几年前从研究所开发部退休后,便开始钻研毛绒玩具的修补。

“我喜欢做些缝缝补补的针线活。”

为玩偶“治病”,听起来匪夷所思。

“娃娃旧了破了,买一个新的不就可以?为什么非得花上几只娃娃的钱,‘修旧如旧’呢?”

作为“玩偶医生”,朱伯伯曾经也有同样的困惑。

直到年,他遇到自己的第一位“病人”:棕色小熊。

一名女孩带着小熊找到朱伯伯,她进门的第一句话就是:

“我想要小熊回到我四岁时第一次见它的模样。”

这需求听起来简单,却也模糊。

从四岁那年起,小熊陪着女孩“走南闯北”,去哪里她都会把它带在身边,一刻不离。

女孩习惯在入睡前抚摸小熊背部,导致毛绒大片脱落,身体严重变形。

“如今小熊生病了,我不能不管它。”

朱伯伯心里清楚,要想“治愈”小熊,仅仅修补毛绒是不够的。

重现女孩童年时第一次遇到小熊时的情形,才是这场“修旧如旧”的终极使命。

这对从未修复过娃娃的人来说,是一件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朱伯伯做到了。

朱伯伯根据从主人处得到的上百张照片中搜集信息,并与主人进行了反复沟通,最终得到一张详细记录玩偶的年龄、兴趣爱好,与主人之间的相处模式的“病历卡”。

“病历卡”填写完后,才正式开始“手术”。

玩偶表面裸露的部分需要一点点植毛,损伤的面部、胳膊、衣物需要一比一还原。

这场高难度的“修旧”,历经数月之后,返工数次,才终于获得主人的首肯。

“听他们的故事,你就能明白修补的意义,为他们留住一段记忆。”

那是朱伯伯第一次意识到,娃娃并不仅仅是“娃娃”。

几年来,上门“就诊”的娃娃大多是数十年甚至三十年以上的老物件,而找回“娃娃的灵魂”,重返记忆深处,是每个客人的共同诉求。

一位32岁的程序员找到朱伯伯修复玩偶,因为年代久远,玩偶的“身体状况”并不乐观。

站在朱伯伯面前,程序员抱住玩偶崩溃大哭:

“你为什么不说话呢?为什么不说话?!”

那一刻,令从前并不理解这份“特殊情感”的朱伯伯,第一次掉了眼泪。

“一个成年人对娃娃竟然有这么深的感情,我特别感动。”

在生活和工作的双重压力下,娃娃是这位程序员“爸爸”唯一的精神依托,除了枕边不会说话的它,再无人消解男孩的苦闷。

北京中医医生的41岁小熊“康复出院”

02

每天的上午十点到下午两点,是一天中光照最好的时间,同样也是他最忙碌的时间。

朱伯伯戴着眼镜伏案在工作台前,好几个小时不停歇,期间身体一直保持着躬身的姿势,忙到没有时间起身喝茶。

“修复的时候我都会一修到底,一旦停下来,娃娃的模样就会有变化。”

每隔一个小时,朱伯伯就会拿起手机拍摄修复进度,让远方的主人们安心。

“你平时是不是也这样跟它对话的?”

他学着主人的样子与娃娃对话,在“医治”每个娃娃之前,都会静静地与之对视良久。

“有感情了,我才动手。”

为娃娃做“手术”,与医人并无区别。朱伯伯小小的手术台前,备好全套医用手术工具,镊子、针线、剪刀等等。

朱伯伯说,小心地开口和缝合,是对每一位”病患“的基本尊重。

常常是主人在一旁心疼地叮嘱:“伯伯,您轻点,您轻点。”

对他们来说,娃娃和人一样,怕疼、怕冷,也会感冒。

在朱伯伯的微博“看诊”记录里,皮肤老化、白内障、软骨症、牙齿磨损……

这些都是他对不同“病患”的病症结论,仿佛那一刻,他就是一位握着手术刀的医生。

如今,朱伯伯的“医院”名声在外,每天都收到从全国各地坐飞机过来的玩偶,上门“问诊”。

可是为不会开口说话的“病人”治病,并不如预期的轻松。

第一步的“大清洗”,就是历史难题。

有些娃娃年代久远,布料容易氧化破损,主人不敢轻易洗刷,每次掀开,都有怪味扑面而来。

“用上海话说,阿婆炖米的味道。”

对“洗澡”这件事,朱伯伯有一套自己的方法。

为了避免布料出现褪色或腐蚀问题,得先给它做个“皮试”。

确认没问题后,才能动手清洗,一边洗,一边拿起手机拍摄让主人安心:

“你的娃娃正在洗澡,我是用第三档,通过我的手温传输到毛绒上面去,一般不会大于50度,不会感冒。”

他拿着笔刷在娃娃表面轻轻洗刷,慢慢恢复着老旧布料的记忆,也在小心保护着这份回忆。

03

单月“治疗”两位“病患”,对朱伯伯来说已经是极限。

清洗、配料、编织、做旧,每个娃娃的神态、性格、手感必须保证丝毫不差。

在五倍放大镜下植绒、修剪,一针一线调整玩具的每个部位。

一套工序下来,几乎每只娃娃都需要漫长的工期打底。

“30岁的玩偶,就是要用30年前的线料。”

他曾经为修复一只布偶脑袋耗费整整四个月,骑着一辆老旧的二八自行车跑遍上海所有绒线市场。

以至于哪条街道哪家店面有哪几种颜色的绒线,甚至精确到克重,朱伯伯都了如指掌。

而摸清楚“病人”的性格喜好,同样是头等大事。

“每一只玩偶都有自己的脾气和喜好,这是和主人相处中形成的。”

有的娃娃怕打雷,有的娃娃爱吃醋,也有娃娃喜欢亲亲,爱吃香蕉和榴梿……寄来的包裹里,主人一定会细心附上“性格”纸条。

“很多人会裁衣服,但他不会画图,不会设计玩偶的鼻子眼睛。”

他自信能做到一比一还原。

“在我这里,一根头发丝的差别都不会有。”

因为哪怕是0.1毫米的微距,主人也可以通过视频一眼辨认。

有一次,为了“治好”娃娃的眼睛,朱伯伯整整调了三天三夜。

“到最后,我自己心理已经崩溃了。”

长时间的工作,让朱伯伯身体状况不乐观,太太开始担心他的身体:

“一修娃娃就几个小时、十几个小时,腰背怎么受得了!”

他听不进唠叨,“有东西给我修,我才开心。”

其实他心里门儿清,身边没有玩偶陪伴的主人们,正在失眠。

曾经有一个姑娘送来娃娃“病患”,原本说好的周期是5天,没想到女孩在第三天凌晨就忍不住打来语音电话,情绪焦虑:

“我受不了了,心里空落落的,睡不着觉。我家宝宝好一点了吗?”

大半夜收到这样的消息,朱伯伯只得通宵赶工。

“有时候晚上做梦都在想从哪个方向着手比较好。真睡不着觉,这对他们(主人)来说真的太重要了。”

只要娃娃在身边,可怕的东西就会跑光,带来温暖的梦。

04

成立“医院”以来,朱伯伯手里总计修复了多个玩偶,找上他的客人,上到成家生娃,下到乳臭未干。

从医生到古建筑研究员,从科学家到北大诗人,他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ujinxianga.com/yjxhy/73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