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这些禁忌与常识,你应该要知道
北京哪家医院白癜风治疗的好 http://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杜牧 一年一度的清明又来了呦,在传统文化中,清明节是由“清明”节气、寒食节、上巳节三者共同融合而成的重大节日。清明节,这些禁忌与常识,你应该要知道! 清明祭扫送什么花? 送几支?这些都是有讲究的! 清明祭扫花一般选白色、黄色的菊花。但如果是古稀年长者仙逝,可适当增加红色、粉色鲜花的比例,这些温暖的颜色更能体现后辈绵绵的思念之情。 需要注意的是,如无特殊情况,最好不要用带有浓郁香气和鲜艳颜色的花。除非故人生前有很喜欢的花,那就不需要拘泥形式,选择他生前喜欢的花就好。就算火红的玫瑰也无所谓。或者最能表达你对对方感情的花就是最合适的。 送几支也有讲究的 悼念逝者的鲜花一般都用单数,比如三支、七支、九支。但也可以组合成4朵,因为4谐音是:哀思。 亲人爱人和朋友选相应的花 除了菊花,白玫瑰、白色郁金香、马蹄莲等象征纯洁、思念的花朵也常常用来悼念逝者。但每种花的花语不同,送的对象也有所区别。
白菊花、黄菊花 花语:高洁、思念 适用人群:亲人、朋友 清明选用最多的悼念鲜花是黄菊、白菊,寓意为高尚、高洁和相思之情。代表着对逝去者的尊敬,用来表示哀悼,寄托哀思之情,希望他们能在天堂中保佑生者平安。 白色郁金香 花语:纯情 适用人群:伴侣、朋友 白色郁金香寓意魂归天国。可以用白色和黄色菊花、白色百合、白色郁金香、白色香石竹、松柏枝、马蹄莲、柳枝等扎成花束、花圈、花篮、花艺装饰来表示哀思。这些花都意味着思念、永恒、悲哀、追思、怀念。 马蹄莲 花语:忠贞不渝 适用人群:伴侣、朋友 象征着幸福纯洁的马蹄莲并不是一定都用在婚礼上哦~亭亭玉立如少女般灵秀的白色马蹄莲,用厚实的牛皮纸包裹成一束,可以组合粉、白玫瑰、勿忘我、满天星,携带着深沉的思念和无尽的情感,轻轻地将它放在逝去的亲友遗像前,当初的美好又再次浮现在眼前......
勿忘我 花语:永不变的心 适用人群:亲人、伴侣、朋友 “勿忘我”这个花名颇为浪漫:相传古欧洲的一位骑士,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为心爱的女友采来一束花,这花就是勿忘我。这个紫色的梦幻小花就是有这样一种,可以搭配白玫瑰、白百合。也许,没有什么花比“勿忘我”更加适合表达这份没有说出口的感情。 白百合 花语:纯洁、庄严、心心相印 适用人群:亲人、伴侣、朋友 传说白百合是由苦苦追寻伊甸园的亚当和夏娃所流下的悲伤泪水所变,象征着纯净、洁白。缅怀故人建议勿忘我、满天星。 ??清明祭扫这些常识要牢记! 清明祭扫寄托哀思,安全也绝不能小觑。由于春季风干物燥,清明祭扫时节往往也成了火灾的高发期。多多注意下面几点,文明祭扫,发生火灾的概率就会大大降低。 祭扫前——多看! 看看周围的环境,注意远离这样几类建筑:比如居民住宅、文物保护单位、消防安全重点单位、易燃易爆场所、山林、草原等,并且尽量避开大风天,防止引发火灾; 看看墓地周围有没有可燃物,一旦发现,提前清理。 祭扫时——自律! 现在大部分公墓都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即便允许,也一定要在指定的区域内; 使用明火,尽量圈定阻燃围栏或挖掘深坑; 不要让孩子接近火源。 祭扫后——小心! 离开前务必将燃灰清理干净,可以用沙土掩埋,并且观察一段时间,确认火源完全熄灭后再离开; 不要乱扔、遗留烟头等火种。 如果有火情发生,也切忌惊慌。首先要及时拨打报警;一旦发现自己身处着火区域,应当使用沾湿的毛巾遮住口鼻,附近有水的话最好把身上的衣服弄湿,尽快逃离现场。 在清明节的饮食方面,福建每个地域都有各自不一样的美食习俗,泉州的润饼菜、泰宁的暖菇包、客家的清明粄、福州的菠菠粿……这些你都有吃过么? 福州清明必不可少的美食 菠菠粿,也称清明粿。是清明节福州人必备的传统糕点。福州清明节习俗中扫墓祭祖中,供奉供品里除了光饼、豆腐和面点等,清明粿也是少不了的。 福州特制的“菠菠果”,是用菠菠菜榨成汁,渗入米浆内揉成粿皮,以枣泥、豆沙、萝卜丝等为馅捏制而成的。造型比较简单,菠菠菜的青绿色赋予菠菠粿以春天的绿意。 “菠菠粿”可切块和佐料炒着吃,也可以把一片片的“菠菠粿”放入油锅煎一煎然后,沾上白砂糖。裹上糖的“菠菠粿”吃起来脆清香爽口,甜而不腻,独具风味。 寓意丰富,外形独特 莆田人家每年清明节会做“清明龟”和“卷”为扫墓的祭品。 “清明龟”是莆仙一带最具特色的节果,皮是用糯米和清明草磨粉拌和温水制成,以红绿豆或地瓜干加糖煮熟为团馅,然后用龟形木质模印制做成龟状,放入蒸笼蒸熟。古人说龟与凤、龙、麟合称四灵,故“清明龟”寓有祖先灵气长存,子孙平安长寿之意。 “卷”也是用面粉加工成约三寸长的长方形面块,当中压一条小线,蒸熟后这条小线会自动展开恰似书卷的形状,上面印着“红花”,预祝一家红火,子孙好学上进。 五味交错,人间美食 每到清明时节,泉州、漳州等地有吃“润饼菜”的食俗。“润饼菜”的正名应该是春饼。“润饼菜”是以面粉为原料擦制烘成薄皮,俗称“润饼”或“擦饼”,食时铺开饼皮,再卷胡萝卜丝、肉丝、蚵煎、芜荽等混锅菜肴,制作皆简单。 手握一卷润饼菜,轻轻咬一口,首先迎接味蕾的是海苔的香气,还没享受完香脆的米粉海苔末,主馅料错综复杂地在味蕾上散开,一下子,脆的、甜的、咸的、滑的、酥的都来了,让人胃口大开。 清香美食,养生保健 在永定,有句俗话说:没吃过“清明粄”,便不算过清明节。做清明粄的原材料是一种叫苎叶的野生植物,这叶子是绿面白背的,用它做出来的点心,吃起来有种特别的香味,多吃也不觉得饱腻。连城的“清明桃”也有些类似。皮是米浆做的,里面加了鼠曲草或艾叶的汁,因此是绿色的,里面包着笋、香菇和肉,或是芋头和虾米。 清明粄具有一股特有的青草芳香,它性温可驱风祛湿,如加有使君子叶的,还可驱除肠道寄生虫,具有一定的药用保健功能,因而又称它为药粄。最适合清明前后湿度大的季节食用,所以,清明节人人吃清明粄的习俗在客家地区能代代相沿。 一年中最美味的暖菇包 暖菇包,是福建泰宁的特色小吃,清明节前,农村家家户户动手做暖菇包,以敬土地神,祈求五谷丰登,远近的亲朋好友都相互往来品尝。这种习俗流传至今。 在泰宁,制作暖菇包南北片有些差异。南片制作,用的是新鲜采摘的暖菇草原料,形似圆月,类似包子;北片的用暖菇粉制作,形似弯月,更像水饺。南片的一般在清明前夕吃,图的是新鲜口味,不讲太多规矩。北片的多在农历二月初四吃,民间说法叫“春社”,家家户户大包暖菇包。 暖菇包刚出锅的最好吃,白里透绿,油软滑润,清香扑鼻,诱人嘴馋。如果呷一口醇香爽口的泰宁米酒,吃一个味道鲜美的暖菇包,哪更别有一番风味在心头。虽然现在泰宁全年都能吃到暖菇包,但这时节的味道最鲜美。 畲乡美食,风味独特 关于清明食俗,不能不提到畲家的“乌稔饭”,因为闽东是畲族聚居地。每年三月初三,畲族人家家户户煮“乌稔饭”,并馈赠汉族的亲戚朋友,久而久之,当地的汉族人民也有了清明时食“乌稔饭”的习俗。特别是柘荣县民间,每年都须用“乌稔饭”祭祀,可见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民族和睦相处的大家庭。 “乌稔饭”颜色乌黑但却米香扑鼻,别有一番风味。制好的“乌稔饭”,单从外表来看,不甚美观,颜色乌黑,然而米香扑鼻与一般糯米饭相比,别有一番风味。 色如碧玉,美味滋补 邵武包糍,最基本的配料必须有清明节前后采摘的鼠曲草,鲜或干草都可,缺此配料,就算做得出也不能称为“邵武包糍”。 包糍状似水饺,包馅所用之皮不是面粉,而是大米和水曲草混制而成。包糍是邵武农村的一种传统小吃,不仅味美,色如碧玉,而且还是一道药膳,一口下去满嘴生香。 绿色的“大饺子” 鼠曲粿,是武夷山人精工细作而成的绝妙点心。在清明前,采摘鲜嫩的鼠曲草捣烂,取用草汁和入米浆,蒸熟,包上香菇、笋丝、肉丝、腌菜等制成的馅,做成绿色的大饺子。农村还有不包馅做成砖块大小的粿。 唯美沙画,告诉你清明节的由来 清明习俗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风俗传统。就是到了今天的社会,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有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据明朝人的记载,就是将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以鸽子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 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我国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到了唐代,斗鸡成风,不仅是民间斗鸡,连皇上也参加,如唐玄宗最喜斗鸡。 “蚕花会”是蚕乡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过去清明节期间,梧桐、乌镇、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项民俗活动。每年蚕花会人山人海,活动频繁,有迎蚕神、摇快船、闹台阁、拜香凳、打拳、龙灯、翘高竿、唱戏文等十多项活动。这些活动有的在岸上进行,绝大多数在船上进行,极具水乡特色。 早期叫“牵钩”、“钩强”,唐朝始叫“拔河”。它发明于春秋后期,开始盛行于军中,后来流传于民间。唐玄宗时曾在清明节举行大规模的拔河比赛。从那时起,拔河成为清明习俗的一部分。 清明时节,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清明放风筝是普遍流行的习俗。在古人那里,放风筝不但是一种游艺活动,而且是一种巫术行为:他们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秽气。所以很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病都写在纸鸢上,等风筝放高时,就剪断风筝线,让纸鸢随风飘逝,象征着自己的疾病、秽气都让风筝带走了。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做“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内容整理于网络 综合编辑:福州微文明(转载须注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ujinxianga.com/yjxwh/5362.html
- 上一篇文章: 扩散春节买花这些禁忌,你知道几条
- 下一篇文章: 6款吸毒花花草草,快搬回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