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与物质上限
9.22近期市场热点分析: 1 GDP与物质上限! 年全球GDP总量84.5万亿美元,美中位列一二为20.9和14.7,前十为美中日德英印法意加韩,其中美中两国合计占比42.17%。 而IIF统计,年全球债务总额万亿美元,是全球GDP的3.55倍。全球政府公债规模仅20年新增10万亿美元,总额达92万亿美元。而债务结构中发达国家占比超50%,美28.4、中6.75、日10.7、德2.4、法2.97,仅经济量前五国家债务占全球总额55.67%。果然越发达,越杠杆,如果分析债务发展本质,强者恒强道理就越发清晰。 如果单从收益看,近期美国5/10年期国债利率0.6%-1.5%不等,日本长期国债利率更是为负数,而我国刚刚发行5/10年期国债利率2.5%左右。 对于上述三个特殊经济体国债票息价格差异不过多解释,有经济、国际货币地位、信用体系等多重因素影响,但发达经济体,或者说国际货币领导地位的经济体,他们国债发行利率与近年全球通胀相比,不值一哂。 但是像中国这种贸易崛起大国,长年与各大经济体保持贸易顺逆差,留存各国大额外汇成为必须,近年随着中美贸易摩擦,国际地缘政治风险加剧,我们为了平衡风险,防御国际金融资本冲击,更是多元化外汇储备,如此一来,各发达经济体国债成为外汇储备转换中最稳定,最安全的避险工具。 霸权美元,更是全球贸易结算通用,经济学角度,这和秦朝统一六国货币一样,极大方便了全球贸易结算,为全球化制造坚实基础。不过美元霸权从挂钩黄金基准到布雷顿森林体系,尔后打破这一体系。没有人能监督它,无上限的发债模式,轻易通过汇率变动收割全球经济体。 早期的拉美泰国印尼,今天的巴西土耳其,美元一收一放之间新兴国家财富被西方资本尽收囊中。地球很大,但终归是有限体,而人类消耗是持续的,所以人类每隔一段时间要么革新科技,提升物质利用效能;要么战争物理消耗,最终达成一段时间的平衡。 如今全球近5年GDP增速徘徊在2%左右,20年疫情一度为-4.2%,年疫情至今,全球增发货币总量超过08年前年人类文明印钞总和。新的奇点已至?如果是,存量搏杀时代到来;如果是,未来可能1/99或更残酷,不过基因自带自强的中华民族不会屈服被收割。 2 热点宏微观 1、蟹卡乱象 又是一年螃蟹季,21年我国螃蟹产量达31.16万吨,青蟹17.12万吨,千亿规模的产业,仅20年我国大闸蟹市场规模亿,阳澄湖蟹超亿,占比47%。 中秋节间,作为螃蟹销售辅助,蟹卡市场近年被热炒,因为国内大闸蟹开湖时间往往在9.20后,于是众多营销公司开始在利用中秋节礼,售卖螃蟹“期货”即蟹卡。 当前国内,蟹卡发行机构鱼龙混杂,问题居多。首先诸多中小发行企业根本不会去做市场调研,如果出现预订火爆,也完全不会根据自身产出进行销售定量。可以说,如果市场再热炒,流通量增大,完全可以媲美“荷兰郁金香”。并且市场存量蟹卡空转现象严重,售后服务滞后。 据不完全统计,市场蟹卡中最终被兑换使用的不足30%,而这些蟹卡40%被最终回购,其他的为损耗或遗失。同时蟹卡为商家礼券类商品,有期权功能,却无法按期货监管,所以后期兑券购蟹服务完全依靠商家自律,利益驱动鱼龙混杂,蟹卡送礼,愉快购卡糟糕兑换,谨慎谨慎。 2、花呗接入央行征信 22日,花呗公告逐步接入央行征信,目前征信服务需要个人授权接入,随着数万亿花呗信息读取完成,未来征信服务系统将逐步覆盖全部用户。这里还包括花呗账户开立日期,授信额度,还款情况,额度使用等信息,而在征信信息报送上,个人花呗记录是按月汇总,非单笔单列,但还款记录中如有逾期出现,则必然会影响个人后续征信。 除了花呗,此前微粒贷、京东白条也已经接入央行征信系统,这也意味着,个人用户信用体系建设将不留死角,而对于互联网巨头来说,他们的征信数据孤岛也将被打开。对于监管和未来我们金融基础体系建设意义重大。 首先监管拥有基础数据,能够在复杂社会关系体系下,放心经营,安心授信,形成市场基础;其次,信用体系的完善是我们能够规范市场,调控市场的前提。同时互联网巨头更加灵活更加丰富的信息记录,对于我国健康稳固的信用体系更是基础。同时国家把控下,百家争鸣,企业之间的护城河依然有效。 3 社会热点 1、叶飞被抓 24日,尘嚣一时的“叶飞案”收尾,叶飞涉嫌市场操纵被抓,联案的黑嘴掮客配资操纵团伙被“一锅端”。表面上叶飞是揭露资本市场操纵黑幕的“英雄”,实际上也仅是资方、盘方、中介方、上市公司等多方合伙拉放股价,坑害韭菜后,利益分配不均,仅为8万元“中介费”狗咬狗的一场闹剧。 回顾:5.13昔日所谓“私募冠军”叶飞,公开举报某票“杀猪盘”坐庄,同时举报多家券商资方以及上市公司,后网友翻出,多方因为利益分配不均,叶飞方因8万“中介费”事后未被支付,所以爆料。 这一被大家看做潜规则,或者习常的事件,我们的市场时有发生。而监管这次,雷霆严惩环节中每一个违规者,也给后面掮客以震慑,这是我们资本市场正规化道路的一块警示牌。 2、教培机构何去何从 23日,从年初国家规范教培机构,到7月底国务院正式针对校外教培机构的“双减”《意见》政策发布,全国超万家教培机构,超万从业人员,全面大转型时期来临。短期内教培机构面临学科类培训无法进行,而集中转型非学科类培训,甚至“打擦边球”或转入地下隐形变异。 对于国家长期国策定向,“双减”就是转折风向标,至少在方向上,政策层是绝对不允许资本染指我们下一代教育的稳定性上的。但对于行业从业人员,面临大转型和直接失业威胁却是眼前的。 至于非学科类转型和转战地下,绝非长久之计。同时对于依旧的教育体系,选拔方式,想让家长完全不内卷,下一代的教育质量与教育本质的转型很重要,国家更需要的是平衡更多资源和根本上解决目前如何创造更多优质教育赛道,以及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 结语:要么破局,要么死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ujinxianga.com/yjxxx/9185.html
- 上一篇文章: 9种疾病的独特秘方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