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期派生梦工厂携互联网课堂走进
大家好,我姓庞,是固原市原州区三营镇甘沟小学的一名老师。 11月5日,宁夏固原迎来了今年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我所在的三营镇甘沟小学也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派生·梦工厂科技支教的志愿者。 固原市原州区三营镇中心校何书记(左)、三营镇甘沟小学栾校长(右)在启动仪式上发表讲话。 11月5日,派生·梦工厂科技支教宁夏站在固原甘沟小学启动。现场,派生集团带来了科学盒子,并向学校捐赠教学采购资金。科普作家朱海松也将自己的科学著作赠予学校。 点击观看派生梦工厂科技支教宁夏站视频 说起来,我的身份和这群志愿者有些相似,我也是一名支教老师。 小时候,由于家庭经济状况不太好,读完小学五年级,我就面临着辍学。 一位广东汕头的阿姨了解我的境况后,资助我的学业,直至我考上宁夏大学。阿姨是一位老师,从那时起,我就默默下定决心,要好好念书,长大后也要做一名教育工作者。 庞老师今年6月从宁夏大学毕业后,成为了甘沟小学的一名语文老师兼班主任。 今年6月份从宁夏大学毕业后,我参加了宁夏回族自治区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的招募与选拔,如愿回到家乡固原,成为了一名小学老师。 面对陌生的志愿者老师,孩子们感到非常好奇,课间总是叽叽喳喳地讨论这群神秘的“小黄人”。 这些支教老师给萧瑟的冬季校园带来了一抹鲜艳明亮的黄色,也给孩子们带来了丰富多彩的科学课。 志愿者队黄队长接过主办方代表授予的队旗。 “原来这就是科学” “漂浮的针”这节实验课,让我重新认识了班里的孩子。 志愿者赵老师首先让孩子们仔细观察漂浮在水面上的针,孩子们看了后,感到不可思议,连连说道“这不科学”。 赵老师问哪位学生有办法将针浮在水面上,一个平时比较内向的小男生上台后,拿起教室窗边的一片树叶,将回形针放在树叶上,再将树叶放在水面上,针的确漂浮了起来。教室里的孩子们都张大了嘴,鼓掌直夸他厉害。我没想到这个平时在班级里不声不响的小男孩,原来这么机灵,有想法。 小男孩借助一片树叶,将回形针放在树叶上,让针漂浮在了水面上,同学们拍手叫好,直夸他“厉害”。 课后,我问那个原先大喊“这不科学”的学生,“你这节课做了什么实验?”他回答:“我能让针浮在水面上,因为这是水的表面张力在起作用,这是科学。”我感到既高兴又欣慰。 孩子们动手操作“漂浮的针”小实验。 “四方上下为宇,古往今来为宙” 其中一位志愿者老师令我印象深刻,他是科普作家朱海松老师。 朱老师将自己的科普书籍《时空简史》赠送给学校,也为孩子们讲授了精彩的天文课。 令我佩服的是,朱老师不仅将深奥、难懂的天文学知识讲得深入透彻,还结合中国古典文学,为孩子们上了一堂人文科学课。 科普作家、志愿者朱老师带孩子们认识浩瀚的银河系。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周易》 “四方上下为宇,古往今来为宙。” ——《庄子》 “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 ——宋代哲学家陆九渊 孩子们将句子抄在本子上,跟着朱老师念了几遍后,就轻松地把句子背了出来。 将天文知识与古诗词相结合,更能使孩子们体会、感悟科学的魅力与文学的深邃,朱老师的教学方法值得我学习。 探索生活中被忽视的科学现象 太阳、月亮、地球,这是孩子们生活中每天都会接触到的自然现象,但很少有人和他们说一说这背后的科学道理。 上课前,孩子们就仔细观察分发的课程图片,认真阅读教学资料。 志愿者黎老师的三球联动课程就为孩子们讲解了被我们忽视的生活中的科学现象。 黎老师的教具准备得非常丰富,有地球仪、三球联动的运动小模型、还有颜料笔。 志愿者黎老师请孩子将太阳、月亮、地球的模型涂上相应的颜色,教孩子们认识“三球”的特征。 黎老师除了用模型来演示地球的公转、自转之外,她还请三位孩子上台,分别扮作太阳、月亮与地球,让孩子们通过不同的站位“运行”出日食、月食、地球公转与自转的不同位置与轨迹。 黎老师让三个孩子分别扮演太阳、月亮与地球,来演绎日食、月食现象。 通过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孩子们既学习了知识,又感到很开心,怪不得每节科学课下课后,他们都会团团围住支教老师,一个劲地问个不停,说个不停。 就地取材也能做实验 用生活中触手可得的小器材教孩子们做实验,这是我向科技支教的老师们学到的另外一招。 志愿者黄老师的摩擦起电小实验,用的就是尺子和碎纸屑。“将尺子往衣服上蹭几下,再将尺子靠近桌上的小纸屑,小纸屑就被吸到尺子上了。”跟着黄老师的步骤,孩子们都做成了实验,也懂得了摩擦起电。 这位小女孩将笔使劲往衣服上擦了很久,手中的笔终于“吸”起一片大纸屑。 之后,他还启发孩子们思考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例子。他问孩子们为什么有的时候梳头发,头发会一根根竖起来?为什么有的时候伸手碰门把手,会有“啪”的一个小火花跳到手上,感觉被电了一下? 志愿者黄老师在课堂与孩子们展开互动,鼓励孩子们积极举手发言,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孩子们顺着黄老师的思路,都悟到了原来这些现象都是物体里的电荷在“作怪”。 下课后,有的孩子将尺子与头发、书包等物品进行摩擦,相互之间还试着如何摩擦、什么样的器材,才能“吸”起更大更多的纸屑,他们自己也有了小小的探索精神,真棒! 志愿者岳老师让孩子们用尺子做实验,感受声音的震动。 往两张纸中吹气,为什么纸反而靠近了呢?孩子们通过实验了解了压强的作用,志愿者黄老师借此提醒孩子们,当飞速的铁路或汽车驶过时,一定要保持一段距离。 从水的特征,水的循环到水的净化,志愿者黎老师循循善诱,带领孩子们走进水的世界,教育孩子们珍惜水资源。 志愿者张老师教孩子们做“不湿的纸巾”小实验,孩子们感到不可思议,原来这和大气压强的作用有关系。 除了这些科学课,其他志愿者老师的课也很有意思,我的一个同事听完课后,还收获了许多代表爱与感恩的“郁金香”。 志愿者张老师教孩子们认识各国花卉,还教孩子们折纸。荷兰国花郁金香的花语代表着爱与感恩,孩子们在折好的郁金香花上写上对老师和父母的想说的话。 下课后,孩子们争着将自己所折的郁金香送给班主任老师。 一份爱的陪伴 我们学校地处固原市原州区三营镇,当地以黄土丘陵为主,山多川少,水土流失比较严重,农业、畜牧业发展缓慢。 为了更好的生活,许多人都外出打工。学校做过统计,超过一半的孩子都是留守儿童。孩子们的生活由祖辈照料,但是由于某些客观原因,他们并不能很好地陪伴孩子们的成长与学习。 别看孩子们在学校里嘻嘻哈哈的,一回家就没有人和他们聊天、嬉戏了,其实很孤独。 课间,孩子们都喜欢和志愿者老师在一起做游戏。 支教志愿者大哥哥、大姐姐一来学校,就有孩子给他们送信,送手工折纸。课间,孩子们也总喜欢和志愿者老师一起做游戏、聊天。 来到学校的第一天,就有孩子给志愿者送写满悄悄话的小纸条。 这一周,因为志愿者的陪伴,孩子们过得很开心。这些远道而来的志愿者们不仅带来了科学知识,更带来了一份爱的陪伴。 “互联网+”课堂来到甘沟小学 这次,支教团队还给我们带来了远程教学课,邀请杭州名师为孩子们带来《声音的变化》这一课程。 课上,孩子们跟随屏幕里老师的讲解,认真观看实验视频、记录实验结论。他们还积极举手发言,和千里之外的老师展开互动,一点也不怯场,而且题目都回答对了! 教室内的志愿者老师作为助教,让孩子们动手敲打铝片琴、拨弹吉它,亲身体验声音的变化。 志愿者朱老师让孩子们观察吉它弦的粗细,拨弹吉他。 志愿者徐老师让孩子们敲打铝片琴,听声音的变化,小女孩说“随着声音越来越低,铝片琴的长度越来越长。” 现在,整个宁夏都很重视“互联网+教育”。今年夏天,李总理在宁夏回族自治区考察时表示,教育是获取知识、促进起点公平的关键,“互联网+教育”可以让贫困地区孩子也能听到好老师的讲课,开拓他们的眼界,点燃改变人生的火把。 派生·梦工厂科技支教团队带来的这节网络课程实在是太及时了。通过一根电缆,就能将学生与丰富多彩的网络课程联系起来,我们老师也可从中学习,优化自己的教案与上课方法,给孩子们带去精彩的科学课,启发他们的科学思维与探索精神。 一周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孩子们对支教老师依依不舍,我们老师也舍不得这些支教志愿者。 我想,这些支教老师除了给孩子们带来了丰富的科学实验与科学课程之外,更重要的是告诉了孩子们科学就在我们身边,每个人都可以是小发明家、小探索家、小科学家。 背后的故事 这是甘沟小学庞老师一周的科技支教听课笔记。 甘沟小学虽然有实验室,但是孩子们并没有机会上这样的科学实验课。学校师资力量短缺,有的老师一周要上20-30节课,工作量非常大。 11月5日—9日这一周的时间里,派生·梦工厂科技支教的志愿者们精心准备了流体力学、水的表面张力、大气压强、水的净化、保护环境、宇宙天文等丰富多彩的科学课,带着孩子们一起潜入物理、化学、生物、天文的世界。 派生·梦工厂科技支教不断创新支教模式,积极探索适合当地教学环境的支教方法,为乡村孩子争取更多的学习机会而努力。 宁夏站作为派生·梦工厂科技支教年度的收官之站,特设远程课堂,契合近年来宁夏“互联网+教育”的大方向,派生·梦工厂将优秀、便捷的网络课程带给甘沟小学的师生们,为乡村孩子的科学课堂创造更多的可能性,点亮孩子们的未来。 相关阅读 第六期派生梦工厂走进广西,高考状元激励乡村孩子 梦工厂走进湖北贫困县,5天20节课帮助孩子触碰科学 公益步履不止:派生梦工厂科技支教再赴凉山 派生梦工厂资助计划走进云南,"团友"首次参与科技支教 派生梦工厂科技支教走进贵州,点亮乡村少年的科学梦想 图文来源于梦工厂年度儿童资助计划组委会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ujinxianga.com/yjxyy/3287.html
- 上一篇文章: 赏花要懂花语哦
- 下一篇文章: 春赏郁金香首先郑州绿博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