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7月16日清晨6时,秦太国就进了大棚,开始翻耕土地。“甜瓜季节过去了,要种西红柿了。”秦太国说,翻翻地苗长得旺。秦太国的大棚,在河南省新乡市延津县石婆固镇南秦庄村。南秦庄村地处黄河故道,沙土地不太适合种植小麦等传统作物,种植瓜果蔬菜却有着先天优势。

发展种植业,助农民增收。马丙宇摄

在外务工返乡的秦太国,从年开始摸索大棚种植技术。在村“两委”支持下,成立了国泰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带动南秦庄村36户、附近村庄20多户贫困户,户均年增收1万多元。

近几年,该县大力实施人才“回归工程”,助推精准扶贫,把鼓励、支持返乡创业,作为助推脱贫攻坚的有力抓手和有效途径,带动贫困户实现在家门口就业。从农村走出,又回到农村,不少像秦太国一样的致富“能人”,因为脱贫攻坚这场“战役”,回到家乡,留在家乡,帮助乡亲们一同翻越贫困这座“山”。

“每天都要想一遍,怎样增收少风险”

“回来种地?是在外面混不下去了吧?”年春节回家,雷利宾想在家乡发展农业的想法,在魏邱乡李庄村传开了,大伙想信却不敢信。“都在外安家了,回来真不是一句话的事。别说乡亲们不信,我自己也纠结。”雷利宾回忆说,“咋样说服妻子?怎样接受和孩子的分别?说是回来创业,跌个大跟头可咋办?”

一面是对未知的焦虑,一面却是翻涌的思乡情。“外面天地广,挣钱门路多。但是村里不少人日子过得还很差,俺想试着拉他们一把。”再加上延津县创业优惠政策的感召,雷利宾下定决心回乡种辣椒。“咱乡的土地多而平整,可以规模化种植。”我去做了土壤化验,咱这土壤富含钾元素,特别适合种辣椒。”为了打消乡亲们的顾虑,也为了自己更有底气,雷利宾做足了功课。

“每天我都要想一遍怎样增收少风险。”和群众签过土地“托管”协议后,除了往地里跑,雷利宾一直在思考,“想要收益稳还多,就不能只局限种和卖。”雷利宾托管了户农户的地,其中贫困户有63户。雷利宾跑工厂,找客户,一直不闲着,亩辣椒的销售渠道越来越多。如今,辣椒深加工工厂已经投产,还争取到了扶贫基金。“辣椒酱就是我们之后要推出的新产品之一,产品名字就叫‘雷胖子’!”雷利宾说。

“尽自己所能,让乡亲们多挣钱”

7月份,“绿宝”甜瓜过了季节。但提起上个月卖瓜的场景,南秦庄村秦安生夫妇的话说不完。“跟着‘能人’干,就是有钱赚。靠着种瓜脱了贫,今后的日子争取再上新台阶。”秦安生不住地夸着秦太国。甜瓜供不应求,两个大棚净收入达13万多元。秦安生的收入,让记者吃了一惊。这甜瓜咋就这么挣钱?

“虽然都是‘绿宝’品种的甜瓜,但我们的上市早,甜度高,个个都是精品。”秦太国介绍,市场上的“绿宝”,价格在每公斤4元时,他们的瓜就卖到了14元。为啥能把瓜种得这样好?秦太国请教了“高手”。前两年,合作社的瓜销售得并不景气。在延津县扶贫办组织的农业培训上,秦太国结识了省农科院的专家,学习到了秸秆发酵种植技术。

“把经过菌种处理的玉米秸秆,埋到大棚地里。秸秆发酵产生二氧化碳,棚里温度升高。二氧化碳浓度高,化肥农药用量就减少……”说起这些,秦太国头头是道。光有专家的“助攻”是远远不够的,秦太国和妻子许敏照顾瓜,像照顾孩子一般认真。在许敏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ujinxianga.com/yjxyy/45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