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的费用 http://baidianfeng.39.net/a_xcyy/141127/4525518.html

中医特色疗法——药酒

药酒是将药物置于75%酒精或白酒中浸泡而成。治疗时用手蘸药酒(水)涂于体表而后做手法治疗,具有舒经活血、温通发散之作用。酒性温,味辛而苦甘,有温通血脉,宣散药力,温暖肠胃,祛散风寒,振奋阳气,消除疲劳等作用。适量饮酒,可以怡情助兴,但过饮则乱性,酗酒则耗损元气,甚至于殒命。医家之所以喜好用酒,是取其善行药势而达于脏腑、四肢百骸之性,故有“酒为百药之长”的说法。其实,酒是一种最好的溶媒,许多用其他加工方法难以将其有效成分析出的药物,大多可借助于酒的这一特性而提取出来,并能充分发挥其防治疾病,延年益寿的药效,这就是药酒历经数十年而不减其魅力的缘由所在。药酒,古代同其它酒统称“醪醴”。我国最早的医书《黄帝内经》中就有“汤液醪醴论篇”。醪醴,就是用五谷制成的酒类,醪为浊酒,醴为甜酒。以白酒、黄酒和米酒浸泡或煎煮具有治疗和滋补性质的各种中药或食物,去掉药渣所得的口服酒剂(或药物和食物与谷物、曲共同酿制),即为药酒。因为酒有“通血脉,行药势,温肠胃,御风寒”等作用,所以,酒和药配制可以增强药力,既可治疗疾病和预防疾病,又可用于病后的辅助治疗。滋补药酒还可以药之功,借酒之力,起到补虚强壮和抗衰益寿的作用。远在古代,药酒已成为我国独特的一个重要剂型,至今在国内外医疗保健事业中,仍享有较高的声誉。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药酒作为一种有效的防病祛病、养生健身的可口饮料已开始走进千家万户。一杯气味醇正、芳香浓郁的药酒,既没有古人所说的“良药苦口”的烦恼,又没有现代打针输液的痉,给人们带来的是一种佳酿美酒的享受,所以人们乐意接受。诸如人参酒、鹿茸酒、五加皮酒、虎骨酒、国公酒、十全大补酒、龟龄集酒、首乌酒等享有盛名的药酒,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

我国药酒的发展历史

药酒应用于防治疾病,在我国医药史上已处于重要的地位,成为历史悠久的传统剂型之一,至今在国内外医疗保健事业中享有较高的声誉。   药酒是选配适当中药,经过必要的加工,用度数适宜的白酒或黄酒为溶媒,浸出其有效成分,而制成的澄明液体。在传统中,也有在酿酒过程里,加入适宜的中药,酿制而成的。药酒即是一种加入中药的酒。   药酒的起源与酒是分不开的,中国是人工酿酒最早的国家,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遗址中,就曾发现过很多陶制酒器。关于造酒,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战国策?魏策二》:“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此外,《世本》亦讲到:“少康作秫酒。”少康即杜康,是夏朝第五代国君。这些记载说明,在四千多年前的夏代,酿酒业已发展到一定水平,所以后世有“仪狄造酒”及“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短歌行》)之说。这里杜康已成了酒的代名词。商殷时代,酿酒业更加普遍。当时已掌握了曲蘖酿酒的技术,如《尚书?说命篇》中有商王武丁所说“若作酒醴,尔维曲蘖”的论述。在殷墟河南安阳小屯村出土了商朝武丁时期(公元前12阗多年前)的墓葬,在近二百件青铜礼器中,各种酒器约占70%。出土文物中就有大量的饮酒用具和盛酒容器,可见当时饮酒之风相当盛行。从甲骨文的记载可以看出,商朝对酒极为珍重,把酒作为重要的祭祀品。值得注意的是在罗振玉考证的《殷墟书契前论》甲骨文中有“鬯其酒”的记载,对照汉代班固《白虎通义?考黜》曾释“鬯者,以百草之香,郁金合而酿之成为鬯”表明在商代已有药酒出现。   周代,饮酒越来越普遍,已设有专门管理酿酒的官员,称“酒正”,酿酒的技术已日臻完善。(周礼)记载着酿酒的六要诀:秫稻必齐(原料要精选),曲蘖必时(发酵要限时),湛炽必洁(淘洗蒸者要洁净),水泉必香(水质要甘醇),陶器必良(用以发酵的窖地、瓷缸要精良),火齐必得(酿酒时蒸烤的火候要得当),把酿酒应注意之点都说到了。西周时期,已有较好的医学分科和医事制度,设“食医中士二人,掌和王之六食、六饮、六谱……之齐(剂)”。其中食医,即掌管饮食营养的医生。六饮,即水、浆、醴(酒)、凉、酱、酏。由此可见,周朝已把酒列入医疗保健之中进行管理。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更明确提出:酒,所以治病也,《周礼》有“医酒”。说明药酒在周代的运用确也相当普遍。   我国最古的药酒酿制方,是在年马王堆出土的帛书《养生方》和《杂疗方》中。从《养生方》的现存文字中,可以辨识的药酒方共有六个。①用麦冬(即颠棘)配合秫米等酿制的药酒(原题:“以颠棘为浆方”治“老不起”)。②用黍米、稻米等制成的药酒(“为醴方”治“老不起”)。③用美酒和麦X(不详何药)等制成的药酒。④用石膏、藁本、牛膝等药酿制的药酒。⑤用漆和乌喙(乌头)等药物酿制的药酒。⑥用漆、节(玉竹)、黍、稻、乌喙等酿制的药酒。《杂疗方》中酿制的药酒只有一方,即用智(不详何物)和薜荔根等药放人瓶(古代一种炊事用蒸器)内制成醴酒。其中大多数资料已不齐,比较完整的是(养生方)“醪利中”的第二方。该方包括了整个药酒制作过程,服用方法,功能主治等内容,是酿制药酒工艺的最早的完整记载,也是我国药学史上重要史料。   先秦时期,中医的发展已达到了可观的程度,这一时期的医学代表著作《黄帝内经》,对酒在医学上的作用,做过专题论述。在《素问?汤液醪醴论》中,首先讲述醪醴的制作“必以稻米、炊之稻薪、稻米者完、稻薪者坚”,即用完整的稻米作原料,坚劲的稻杆做燃料酿造而成,醪是浊酒,醴是甜酒。“自古圣人之作汤液醪醴者,以为备耳……中古之世,道德稍衰,邪气时至,服之万全”,说明古人对用酒类治病是非常重视的。《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其在肠胃,酒醪之所及也”,记载了扁鹊认为可用酒醪治疗肠胃疾病的看法。   汉代,随着中药方剂的发展,药酒便渐渐成为其中的一个部分,其表现是临床应用的针对性大大加强,所以其疗效也进一步得到提高,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收载了西汉名医淳于意的二十五个医案,这是我国目前所见最早的医案记载,其中列举了两例以药酒治病的医案,一个是济北王患“风蹶胸满”病,服了淳于意配的三石药酒,得到治愈。另一个是茁川有个王美人患难产,淳于意用莨菪酒治愈,并产下一婴孩。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则载有“妇人六十二种风,腹中血气刺痛,红蓝花酒主之”。红蓝花功能行血活血,用酒煎更加强药效,使气血通畅,则腹痛自止。此外,瓜蒌薤白白酒汤等,也是药酒的一种剂型,借酒气轻扬,能引药上行,达到通阳散结,豁痰逐饮的目的,以治疗胸痹。至于他在书中记载以酒煎药或服药的方例,则更为普遍。   隋唐时期,是药酒使用较为广泛的时期,记载最丰富的数孙思邈的《千金方》,共有药酒方80余首,涉及补益强身,内、外、妇科等几个方面。《千金要方?风毒脚气》中专有“酒醴”一节,共载酒方16首,《千金翼方?诸酒》载酒方20首,是我国现存医著中,最早对药酒的专题综述。   此外,《千金方》对酒及酒剂的毒副作用,已有一定认识,认为“酒性酷热,物无以加,积久饮酒,酣兴不解,遂使三焦猛热,五脏干燥”,“未有不成消渴”。因此,针对当时一些嗜酒纵欲所致的种种病状,研制了不少相应的解酒方剂,如治饮酒头痛方,治饮酒中毒方,治酒醉不醒方等等。   宋元时期,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制酒事业也有所发展,朱翼中在政和年间撰著了《酒经》,又名《北山酒经》,它是继北魏《齐民要术》后一部关于制曲和酿酒的专著。该书上卷是论酒,中卷论曲,下卷论酿酒之法,可见当时对制曲原料的处理和操作技术都有了新的进步。“煮酒”一节谈加热杀菌以存酒液的方法,比欧洲要早数百年,为我国首创。   此时,由于雕版印刷的发明,加上政府对医学事业的重视,使当时中医临床和理论得到了发展。因此,对药酒的功效,也渐渐从临床上升到理论。如《太平圣惠方?药酒序》认为“夫酒者,谷蘖之精,和养神气,性惟傈悍,功甚变通,能宣利胃肠,善导引药势”。《圣济总录?治法?汤醴》认为“邪之伤人有浅深,药之攻邪有轻重,病之始起,当以汤液治其微。病既日久,乃以醪醴攻其甚。又有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者,酒以醪药,以此见受邪既深,经脉闭滞,非醪药散发邪气,宜通血脉,安能必愈……酒性酷热,立行药势,所以病人素有血虚气滞,陈寒痼冷,偏枯不随,拘挛痹厥之类,悉宜常服,皆取其渐渍之力也。又古法服药,多以酒者,非特宣通血气而已,亦以养阳也”。药酒的治病范围也相对集中,朝保健养身方面发展,如“治一切风通用浸酒药二十二道”,“治风腰脚疼痛通用浸酒药十四道。”另在药酒专门方中,出现了较多的养身延年,美容保健方剂。当时,以药材制曲的风气已开始盛行,单在《北山酒经》中就记载了十三种药曲。如香桂曲,配用了木香、官桂、防风、杏仁等药品。瑶泉曲,配用了防风、白附子、槟榔、胡椒、桂花、丁香、人参、天南星、茯苓、香白芷、川芎、肉豆蔻等药物。并认为做药酒以东阳酒最佳,“用制诸药良”,其酒自古擅名,清香远达,色复金色,饮之至醉,不头痛,不口干,不作泻,其水称之重于他水,邻邑所造俱不然,皆水土之美也。李时珍解说:东阳酒即金华酒,古兰陵也,李太白诗所谓:“兰陵美酒郁金香。”即此,常饮人药俱良。   随着酿酒工艺的不断发展和提高,有些药酒不但具有强身保健,治疗疾病的优点,而且口味醇正,成为风行一时的名酒,并成为宫廷御酒。元代建都于北京,是当时世界各国最繁华的都城。国内各地和欧亚各国的商客川流不息,国内外名酒荟萃,更成为元代宫廷的特色。羌族的枸杞酒、地黄酒;大漠南北各地的鹿角酒、羊羔酒;东北各族的松节酒、松根酒、虎骨酒;南方的五加皮酒、茯苓酒;西南的乌鸡酒、腽肭脐酒等等均为当时流行之名酒。明代宫廷则建有御酒房,专造各种名酒,尚有“御制药酒五味汤、真珠红、长春酒”。如当时名噪金殿的“满殿香”就有白术、白檀香、缩砂仁、藿香、甘草、木香、丁香等各种药物,合白面、糯米粉等酿制而成。当时,民间作坊也有不少药酒制作出售,如薏苡酒、羊羔酒。另有一些人们自酿自饮的酒,如正月的椒柘酒,端午的菖蒲酒,中秋桂花酒,重阳的菊花酒,都成为人们常酿的传统节令酒类,其中有不少就是药酒。   清代乾隆初年,就以“酒品之多,京师为最”了,当时出现了一些药酒店用“烧酒以蒸成”的各色药酒,因由花果所酿,故此类酒多以“露”名之,如玫瑰露、茵陈露、山楂露、五加皮、莲花白等等,其中不少药酒具有“保元固本、益寿延龄”之功,故多为士子所嗜饮。清《燕京杂诛》中赞其“长连遥接短连墙,紫禁沧州列两厢,催取四时花酿酒,七层吹过竹风香”。烧酒在元代,也许更早一点,由波斯、阿拉伯传人我国的。当时名阿刺吉酒,明代又名火酒,后逐步用来制作药酒。当时“烧酒以燕成”的药酒大量出现,表明清代用白酒作溶媒的工艺已逐渐普及。当时在清宫佳酿中,也有一定数量的药酒,如夜合枝酒,即为清官御制之一大药酒。夜合枝即合欢树枝,酒之药物组成除了合欢枝外,还有柏枝、槐枝,桑枝、石榴枝、糯米、黑豆和细曲等,可治中风挛缩之症。   民国时期,由于战乱频繁,药酒研制工作和其他行业一样,也受到一定影响,进展不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政府对中医中药事业的发展十分重视,医院,中医药院校.开办药厂,发展中药事业,使药酒的研制工作呈现出新的局面。药酒酿制,不仅继承了传统制作经验,还吸取了现代科学技术,使药酒生产趋向于标准化。为了加强质量管理,还把药酒规范列为国家药典的重要内容。由于药酒生产单位与医疗、科研部门进行科研协作,保证了临床疗效的可靠性。尤其是近十多年来,随着中医药工作者和药酒研究生产人员的共同努力,对中国药酒的发展历史,中国药酒的特点和应用,工艺及质量等方面作了较为全面的归纳和总结,出版发行了不少专著,例如本书《中国药酒大全》自年出版发行以来,共9次印刷,成为中医药专著中的一本畅销书。这些著作的出版发行,反过来又推动了药酒事业的深层次发展。不但出现一批质量可靠,疗效显著,深受患者和群众欢迎的药酒产品,而且在药酒的毒理研究、药理研究及质量监测、制作工艺等方面均有迅速发展。   药酒的发展,不仅逐渐满足了人民群众的需要,并且打入了国际市场,博得了国际友人的欢迎。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具有中华民族特色和历史悠久的,又符合现代科学水平的中国药酒,必然和整个中医中药的发展一样,为人类的健康长寿,作出新的贡献。

古代人是如何制作药酒的

药酒制作法,古人早有论述,如《素问》中有“上古圣人作汤液醒”,“邪气时至、服之万全”的论述,这是药酒治病的较早记载。东汉,张仲景的《金匾要略)中收载的红蓝花酒、麻黄醇酒汤所采取的煮服方法,则类似于现代的热浸法。唐,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则较全面地论述了药酒的制法、服法,“凡合酒,皆薄切药,以绢袋盛药内酒中,密封头,春夏四五日,秋冬七八日,皆以味足为度,去渣服酒,……大诸冬宜服酒、至立春宜停。”又如《本草纲目》记载烧酒的制作即用蒸馏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汽令上,用器承取露滴,凡酸之酒,皆可烧酒,和曲酿瓮中七日,以甑蒸取,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此种操作方法即与现代基本相同。此外,还对冷浸法加药酿制及传统热浸法等制作药酒的方法及操作要法,均作了比较详细的说明。根据历代的医药文献记载,古人的药酒与现代药酒具有不同的特点,一是古代药酒多以酿制酒的药酒为主,亦有冷浸法、热浸法;二是基质酒,多以黄酒为主,而黄酒性较白酒缓和。现代药酒,则多以白酒为溶媒,含酒精量一般在50%—60%,少数品种仍用黄酒制作,含酒精量在30%—50%,制作方法为浸提法,很少有用酿造的。一般来说,现代药酒的制作多选用50—60度(%)的白酒。其依据是:因为酒精浓度太低不利于中药材中有效成分的溶出,而酒精浓度过高,有时反而使药材中的少量水分被吸收,使得药材质地坚硬,有效成分难以溶出。对于不善于饮酒的人来说或因病情需要,也可以采用低度白酒、黄酒、米酒或果酒等基质酒,但浸出时间要适当延长,或复出次数适当增加,以保证药物中有效成分的滔出。制作药酒时,通常是将中药材浸泡在酒中,经过一段时间后.中药材中的有效成分溶解在酒中,此时即可过滤去渣后即可饮用。

药酒都有哪些特点

中国药酒的应用延绵数千年,有不少宝贵的经验和方剂虽已失传,但它的应用至今不衰,这是与药酒特殊功效分不开的。(一)药酒本身就是一种可口的饮料。一杯口味醇正,香气浓郁的药酒,既没有古人所讲“良药苦口”的烦恼,也没有现代打针补液的痛苦,给人们带来的是一种佳酿美酒的享受,所以人们乐意接受。(二)药酒是一种加入中药的酒,而酒本身就有一定的保健作用,它能促进人体胃肠分泌,帮助消化吸收,增强血液循环,促进组织代谢,增加细胞活力作用。所以,中医认为其性热,走而不守,既有调和气血,贯通络脉之功,又有振阳除寒,祛湿散风之效,故《汉书?食货志》赞之为“百药之长”。《本草纲目》引《博物志》记载,有王肃、张衡、马均三人冒雾晨行,一人饮酒,一人饮食,一人空腹。由于受寒和长途的疲劳,结果空腹者死,饮食者病,酒者健。也说明了酒的功效。一些美国科研人员经实验认为,适量摄入酒精,可增加血液中高密度脂蛋白,减少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是动脉粥样硬化块斑中胆固醇的主要供给者,高密度脂蛋白,能与低密度脂蛋白竞争血管壁中平滑肌细胞浆膜上的受体,从而抑制血管壁平滑肌细胞摄取和蓄积低密度脂蛋白,进而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美国科研人员还对名有饮酒习惯的人做了调查,每日饮酒不超过相当白酒30g的量,大约可使70%的冠心病人减少死亡。波兰的科研人员,通过对照尸检,动物实验,临床观察等方法探索研究,认为酒中的乙醇,对老年或中、老年人的脑动脉粥样硬化,显示了某种抑制作用。以上这些资料都说明,适量地饮酒对人体有保健作用。(三)酒又是一种良好的有机溶媒,其主要成份乙醇,有良好的穿透性,易于进入药材组织细胞中,可以把中药里的大部分水溶性物质,以及水不能溶解,需用非极性溶媒溶解的有机物质溶解出来,起到更好地发挥生药原有的作用,服用后又可借酒的宣行药势之力,促进药物疗效最大程度的迅速发挥。并可按不同的中药配方,制成各种药酒来治疗各种不同的病证。近年来,运用科研方法对某些药酒作了实验研究和,临床观察,证实药酒确有其独特的功效。如山东狗骨胶药酒,具有散寒镇痛,活血祛风,强筋壮骨作用,对风湿性关节炎及类风湿关节炎有较好疗效,临床验证例,总有效率达到97.7%。在例血沉观察中,有血沉增快者93例(占77.5%),治疗后有6l例(占65%)恢复正常,其余32例中有31例均有所下降。在例抗“O”治疗前后对比观察中,治疗前抗“O”增高者有46例,治疗后24例恢复正常,21例有不同程度下降。有人在研究龟令集酒对小鼠免疫功能影响同时,对比观察了龟令集原始粉,龟令集升炼药粉的影响,发现三种药剂,都能显著提高小鼠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并对小鼠溶血抗体的产生有显著促进作用,但以药酒的作用为最佳。目前,国内外都在探索安全而有效的降血脂药,我国医务工作者选用人参、丹参、五加参(即刺五加)、三七等药,制成三参酒,用于冶疗37名高血脂患者,结果表明,对胆固醇、β脂蛋白、甘油三酯,三项指标,均有明显的下降作用,一个月疗程组降脂有效率为77.5%,2个月疗程组,降脂有效率为97.4%。以上这些现代科研方法,同样证实中国药酒具有良好的治疗保健作用。(四)中国药酒适应范围较广,由于药酒具有以上所讲这些优点,所以其治疗范围几乎涉及临床所有科目。如内科的风湿病,偏瘫(中风后遗症),阳萎不用(性功能减退或障碍),咳喘(呼吸道感染);妇科的闭经、痛经,不孕、干血痨、产后腹泻、产后眩晕、乳腺炎;儿科的佝偻病、风痫;外科的闭塞性脉管炎;皮肤科的湿疹、鹅掌风、过敏性皮炎、麻风病、银屑病、白癜风;伤骨科的跌打损伤、骨折;口齿科的牙痛、龋齿;五官科的耳鸣、耳聋、失音、目视昏暗等,总计百余种病症。当然,其中有些可能是古代某一医家个人的经验,是否能普遍应用,还须进一步验证,但历时千百年,流传至今,服用的人积累起来也不会少,所以总体来看,当以可取者多。(五)由于酒有防腐、消毒作用,当药酒含乙醇40%以上时,可延缓许多药物的水解,增强药剂的稳定性。所以药酒久渍不易腐坏,长期保存不易变质,并可随时服用,十分方便。此外,药酒还能起得矫臭的作用,如乌梢蛇、蕲蛇等经制成药酒后,可减弱腥气。

药酒制作的地区差异

我国北方主要包括京津冀、黑吉辽、河南、山西等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量较少。北方人一般口味较浓烈,喜食肉食,高血压及动脉粥样硬化等发病率较高。由于天气寒冷,还易导致阳气不足。冬季是饮用药酒的最佳时节,而从冬至前后到次年开春,正是人体补阳气的好时机。   北方泡药酒应以补益、安神、祛风湿为主,常用中药材包括人参、鹿茸、冬虫夏草、肉苁蓉、枸杞、五味子、川牛膝、蛤蚧(去头足)及蛇类(去头及内脏)等。以下推荐常用的两款泡酒方。   枸杞酒:取枸杞子克,洗净放入玻璃瓶中,倒入38度白干酒毫升,加盖盖严,放置避光处,浸泡5天后即可饮用,饮用前摇动数次。善饮酒者每次30~50毫升,不善饮者每次15毫升;每日两次。常喝可滋补肝肾、益精养血,适用于肝肾不足引起的早衰、阳痿、腰酸体倦、耳鸣头晕、健忘等症。   三七红花酒(外用):取三七50克,川牛膝30克,切成小段;红花30克,拣净杂质;三药放入玻璃瓶中,倒入50度白干酒毫升,加盖盖严,避光浸泡30日后即可使用。该方为外用方,有活血散瘀、祛风湿、止痛之效,适用于跌打损伤引起的瘀肿疼痛,风湿性关节痛。用时反复取适量药酒外擦患处或疼痛部位至发热,用衣被保暖,每日2~3次。孕妇及失血者禁用。   需注意的是,一旦药酒出现下述几种情况,就不要服用了:质地浑浊(有效成分被氧化)、絮状物明显(有效成分变质、析出)、颜色变暗、表面有一层油膜、酒味转淡、有很明显的酸败味道等。

中医特色疗法——药茶

茶从一开始就是以其独特的医闻保健作用而引人注目,而后才逐渐成为日常饮料。药茶即茶剂,是指以含有茶或不含茶的药物经加工而成的制剂,在应用时多采取沸水浸泡取汁服或加水煎汁服,可随时代茶饮而起到治疗作用。   药茶是祖国传统医学宝库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应用历史非常悠久,历代医书中昀有记载,最早记载药茶方剂的是三国时期的张揖所著的《广雅》:“荆巴间采茶作饼成米膏出之。若饮,先炙令赤,......其饮醒酒。”此方具有配伍、服法与功效,当属于药茶方剂无疑。   公元年,由宋代朝廷组织有关名家编著的大型方书《太平圣惠方方》正式刊行,其书97卷中就有药茶诸方一节,收药茶方剂8首,公元8年,由宋代太医局编成的《和济局方》中也有药茶的专篇介绍,其中的“川芎茶调散”一方可称得上是较早出现的成品药茶。宋政和年间撰成的大型方书《圣济总录》中载有大量的民间经验方,也有应用药茶的经验。   公元年,元代邹铉增编的《寿老养亲新书》中载有防治老年病的药茶方2首,一是槐茶方,二是苍耳茶。元代饮膳太医忽思慧在《饮膳正要》中较为集中地记载了各地多种药茶的制作、功效和主治等。元代纱图穆苏撰著的《瑞竹堂经验方》一书中载有治痰喘病的药茶方。   至明清时期,茶疗之风盛行,药茶的内容、应用范围和制作方法等不断被更新和充实,大量行之有效的药茶被广泛应用,如午时茶、天中茶、八仙茶、枸杞茶.五虎茶.慈禧珍珠茶.姜茶.莲花峰茶等等。药茶的适用范围几乎遍及内科.外科.儿科.妇科.五管科.皮肤科.骨伤科和养生保健等方面,药茶的剂型也由单一的汤剂发展为散剂.丸剂等多种剂型,使用方法也已多样化。从近年编撰出版的《慈禧光绪医方选议》中可以看出,药茶已成为清代宫廷医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清宫御医为慈禧和光绪所拟药茶体现了当时的较高水平。据书中记载,慈禧热病咳嗽时曾饮用清热止嗽代茶饮,此外,慈禧太后饮用的药茶还有生津代茶饮.滋胃和中代茶饮.清热理气代茶饮.清热化湿代茶饮.清热养阴代茶饮.清热代茶饮等;光绪皇帝曾经饮用的药茶则有安神代茶饮.利咽代茶饮、平胃代茶饮、和脾代茶饮和清肝聪耳代茶饮等。   由于药茶制法简单,服用方便,近年来药茶的种类在逐渐增多,医治疾病的范围也在逐渐扩大,如淫羊藿茶.还童茶、甜菊茶、决明茶等品种已用于防治心血管病、老年病等,还有一些药物如人参、三七、贝母等的茎叶也在被研究制成药茶而加以开发利用。   综上所述,药茶由汉代始至今至少已有0年的历史,经过历代医药学家和养生家的应用、发挥和完善,药茶已经成为我国人民防病治病与养生保健的一大特色。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更加注重在养生防病的同时还要防止治疗手段和药物本身的毒副作用。而茶中的多种成分均有很好的保健治疗作用,药茶中的休与药配合使用,更加有助于发挥和加强药物的疗效和有利于药物溶解、吸收。近年来茶疗热方兴未艾,不但历代的药茶方被广泛应用,而且许多新的药茶方双在不断产生和推出。现代药茶研究和应用有着几个明显的特色,一是符合现代人的用药心理,因为药茶中的天然药不需要经过化学瓜,便可直接饮用。二是配伍所用的药物一般为有效成分明确,药理作用和临床疗效均深入。三介袋泡茶取代传统的饮用方法,目前一些较为流行的成品药茶多用滤泡纸或布袋包装,沸水冲泡数分钟可饮用,这样不仅节约药材,而且便于携带,并且使其色香味更接近于饮茶的本色。四是通过药剂加工制成块状或颗粒型速溶茶,饮用方便卫生,易于药物的溶化吸收。此外,还可以提取茶的有效成分制成口服液或片剂,使药茶的针对性更强,效果更好。   随着老年病学的研究不断深入发展,运用药茶来减肥、美容和延年益寿的要求也更加迫切,许多专业人士学者在这方面进行了发掘研究,许多经济实用的药茶被推向市场。在国外,药茶的应用也已引起人们的重视,前苏联的药典中即载有茶剂通则和“止咳茶”和“泻下茶”两种药茶的处方。日本津村顺天堂试制的袋泡茶用于保健还取得了专利权。

中医特色疗法——药浴

药浴,是指在浴水中加入药物的煎汤或浸液,或直接用中药蒸气沐浴全身或熏洗患病部位的健身防病方法。药浴时,除水本身的理化作用(主要是温热作用)外,主要是药物对人体的影响。药物水溶液的有效成分,从体表和呼吸道粘膜进入体内,可起到舒通经络、活血化痰、驱风散寒、清热解毒、祛湿止痒等功效。现代约理研究也证实,药物的气味进入人体后,能提高血液中某些免疫球蛋白的含量,从而达到强身健体防治疾病的目的。药浴的使用在我国由来已久。据载,自周朝开始就流行香汤浴即用佩兰煎汤洁身。宋明期间,香汤浴传入民间,出现了专供人们洗芳香浴的“香水行”,且形成一定的习俗。如春节这天用五香汤(兰香、荆芥头、零陵香、白檀香、木香)沐浴,浴后令人遍体馨香,精神振奋;春季二月二日取枸杞煎汤沐浴,“令人肌肤光泽、不老不病”;夏天用五枝汤(桂枝、槐技、桃枝、柳枝、麻枝)洗浴,可疏风气、驱瘴毒、滋血脉。及至清代,药浴不仅作为健身益寿的方法,而且广泛用于治疗和康复疾病。药浴形式多种多样,常用有浸浴、熏蒸、烫敷三种。作养生保健用,以浸浴多见。(一)浸浴将药物用纱布包好,加清水约10倍,浸泡20分钟,煎煮30分钟,将药液倒入浴水内,即可浸浴。一剂药可用2~3次,每次浸浴20分钟,每日一次。可全身浸浴也用局部泡洗。(二)熏蒸将药物置纱布袋中,放入较大容器中煎煮,用煎煮时产生的热气熏蒸局部;或用蒸气室作全身浴疗。通常,趁药液温度高、多蒸气时,先熏蒸后淋洗,当温度降至能浸浴(一般为37℃~42℃)时,再浸浴。(三)烫敷将药物分别放入两个纱布袋中,上笼屉或蒸锅内蒸透,乘热交替放在局部烫贴,可加上按摩,效果更好。每次20~30分钟,每日1~2次,2~3周为一疗程。多用于治疗与康复。

中医特色疗法——膏药

膏药,是中药五大剂型——丸、散、膏、丹、汤之一。在战国秦汉时期出现的医学文献《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难经》等著作中都有关于膏药的记载。这时的膏药,是猪脂膏之类的软膏。魏晋时期炼丹术盛行,黑膏药已经出现。唐宋时黑膏药的制备逐渐完善,得到广泛使用。明清时已经成为普遍的用药之一。到了近代,由于汤药的发展,黑膏药的使用大大减少。现代工艺的橡胶膏出现后,医院中绝迹,只流传在民间。据现代药理研究,黑膏药在吸收、疗效方面优于橡胶膏。但由于黑膏药的制作工艺较为复杂,没有统一标准,不易进行质量控制,导致黑膏药的质量参差齐。因黑膏药的制作费时费力,医院多开展中药外敷,即用中草药粉碎后调入蜂蜜、凡士林等基质呈软膏状外敷后以棉纸、绷带固定,每24小时换药次,使用成本较高。黑膏药每贴可使用3—15天,揭下后可再次贴敷,不影响疗效,因此费用较低。膏,顾名思义,就是粘稠之物。膏剂是常温下为固体、半固体、半流体的一类剂型。由药物和基质两个部分组成(也有不用基质的)。缪希雍《炮炙大法》说:“膏者,熬成稠膏也”;龚云林《寿世保元》:“膏者胶也”;都反映了膏剂的形态。膏剂是祖国医学的一类古老剂型,其渊源久远。早在《山海经》中就记载了羯羊脂,用于涂搽皮肤以防皲裂,可以说是最原始的膏药;《黄帝内经》中记述了“豕膏”,“痈发于嗌中……合豕膏,冷食,三日而已。……涂以豕膏,六日已。”《内经?至真要大论》:“摩之、浴之、薄之、劫之、开之、发之,适事为度。”其中所指的“摩之、薄之都是后代膏药的滥觞”。南北朝时称膏剂为“膏方”或“薄”。唐代也有“摩膏”的称谓。明清时代将唐代的“煎”改称为“膏滋”或“膏”,并纳入了膏剂的范畴。这样,膏剂的品种更加丰富了。随着历史的发展,膏剂的用途逐渐扩大,不但治外病用膏,治内病也用膏。清吴师机《理淪骈文》,对膏剂的方药、应用和制备工艺均进行了专门的论述,并创造出了白膏药、松香膏药等膏剂类型。近年来,随着透皮给药系统(TDDS)的研究迅速发展,外用膏剂的应用范围也更为广阔。膏剂作用比较广泛,无论是内服还是外用,由于其具有一定的稠度,故而具有:有效成分含量高、析出速度缓慢、作用长期持久、局部疗效切实等优点。徐灵胎说:“今所用之膏药,古人谓之薄贴,其用大端有二:一以治表,一以治里。治表者,如呼脓祛腐,止痛生肌并遮风护肉之类,其膏宜轻薄日换。治里者,或驱风寒,或和气血,或消痰痞,或壮筋骨,其方甚灵,药亦随病加减,其膏宜重厚久贴。”外用膏药古称薄贴。唐?李绰《尚书故实》载述:“虞元公镇南海,疽发于鬓,相国姬遂取膏药贴于疮上,数日平复。”具体制法:根据不同病情,选用相应药物,浸于植物油内,浸泡一定时间,入锅煎熬,等药物枯黑后去渣,再熬,至滴水成珠时再按油之比例(视当时不同季节)加入适量的铅丹,拌匀,将锅离火(或先离火后放丹)。候药凝厚如膏,切成大块,投放于冷水中去火毒。待用时加热熔化,摊于布片或厚纸或薄油纸片上,贴于患处体表皮肤即可。临证有用以治里者,如关节疼痛,僵直,深部肌肉酸困,肌肤麻木,深部脓肿,骨折,伤筋等症。取其祛风化湿,行气活血,续筋接骨之作用,如万应膏、接骨膏等。有用以治疗表者,如体表痈、疖、疽、疔等疮疡诸疾,具有消肿定痛,去腐生肌,收口,保护疮口等作用,如太乙膏、独角莲膏、阳和解凝膏、冲和膏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ujinxianga.com/yjxwh/50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