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内障术后视力恢复不一,取决于哪些因素
白内障术后,有人欢喜有人忧。85岁的王奶奶白内障术后非常开心,逢人就夸医生手术做的好,术前视力连0.1都不到,术后视力有0.6。而78岁的张爷爷则有些沮丧,术前视力0.1,术后视力也只有0.2,怀疑手术是不是失败了。为什么白内障术后视力恢复每个人不一样呢?有哪些因素影响呢? ?1、眼底视网膜情况,这是影响白内障术后视力恢复最重要的因素: 我们的眼睛就像一个照相机,想要照出清晰的照片,除了有一个良好的镜头,还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底片。 而白内障就是镜头混浊了,手术摘除白内障然后植入人工晶体,镜头就透明了。这时候就要看底片的情况,也就是我们眼睛的眼底视网膜。 如果眼底出了问题,术后视力恢复会受其影响。如果眼底存在严重的病变,比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老年性黄斑变性等,白内障手术再成功,术后视力恢复也不会理想,甚至术后视力不提高。 白内障术前一般会评估下眼底情况,比如做OCT看看眼底黄斑情况。而有些患者白内障过于严重,可能无法评估眼底情况。这种情况下,如果术后视力恢复不佳,那么医生就会在术后详细检查眼底情况,如果眼底有问题,再进行眼底的治疗。 ?2、人工晶体的影响 年轻人因为晶状体调节功能强,看远看见都很清楚。而随着年龄增长,晶状体调节能力下降,出现老花症状。 而人工晶体也是没有像人本身的晶状体的调节能力的。 普通的单焦点人工晶体晶体看远或看近不能兼顾,一般会预留点近视度数照顾看近。术后一般都避免成为远视,因为远视看远和看近都会受到影响,还容易造成眼胀等不适。 而经济条件和眼部自身条件许可的话,则可以选择价格偏贵的、看远和看近都能兼顾的多焦点人工晶体。 还有人工晶体的测量误差。测量数据过程中如果出现误差或操作不准确,会造成晶体度数计算的不够准确,从而影响术后视力。 还存在一些眼睛晶体的度数很难测量的情况,比如如硅油眼,角膜云翳等,这时候需要用A超(测量眼轴的设备)测量,A超测不准眼轴和曲率,人工晶体的度数也就计算不准,有时医生会根据患者另一只眼的屈光状态及眼轴而估算人工晶体度数,从而会产生一定的偏差。 ?3、屈光不正(近视、远视、和散光)的影响: 术后残留有近视和散光比较多见。 近视度数多少,取决于选择人工晶体时预留的近视度数,还有机器本身存在测量误差。如果是高度近视的白内障患者,一般术后会预留度左右的近视。 散光度数,取决于角膜散光的大小,术前角膜地形图检查能查出角膜散光的度数。角膜就是我们的黑眼珠。而手术切口就在角膜周边,手术切口也会导致术后出现一定程度的散光。 术后屈光不正的度数如果对视力影响较大,可以在手术三个月后验光,佩戴合适度数的眼镜矫正。(三个月后度数才稳定) ?4、其他情况 比如角膜(黑眼珠)的病变:如角膜云翳、角膜白斑等,角膜透明度下降,从而影响视力。 还有其他的手术并发症,比如后囊膜破裂,黄斑囊样水肿、眼内出血等。不过现在随着仪器设备越来越先进,还有医生的手术技术越来越成熟,这些并发症已经很少见。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ujinxianga.com/yjxxx/101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