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瓷笔记致命的郁金香覆国的橡胶皮与喝茶
中科医院专家 https://m-mip.39.net/nk/mipso_4402681.html 最近的茶器圈甚是热闹。 有的堂口被扒了内裤; 有的堂口被宣布倒闭; 这厢有堂口刚刚宣布要涨价; 那边有代理骈文挥泪话别离…… 小小的茶器圈子似乎随着惊蛰春雷一起躁动了起来,连我这个不太愿意关心小道八卦的人也难以免俗。 比如,有朋友问我,某某堂被人起底了,你怎么看? 我怎么看?我能怎么看? 我有时横着看, 有时竖着看, 有时站着看, 站累了就蹲着看…… 比如,有朋友看上某窑口的青花杯子,据说友情价已经开到五六千,问我值不值得买? 我是不是该拍着胸脯告诉他,杯子是保增长不着陆堪比黄金的“硬通货”? 但凡我有这算命的本事,也不至于刚买了基金就暴跌(幸好做了定投)。我只能说,大半年前买该堂口类似的杯子才不过两千块。 还有人说,早知道去年把股票清空,全买某某堂的杯子就好了,这市赢率堪比比特币! 作为一个半路跨界金融圈爱玩杯子的前媒体人,我突然感觉到了一丝寒意。 …… 一 致命的郁金香 欧洲有一个古老的传说:三位勇士同时爱上一位美丽的少女,为博美人青睐,三位勇士分别送给少女一件礼物:皇冠、宝剑和金块。少女对三人都没感觉,于是向花神祷告,花神只好把皇冠变成枝干,宝剑变成绿叶,金块变成球茎。 这个球茎就是郁金香。 传说中的少女嫁给了谁,不得而知。但是郁金香16世纪从中东传入欧洲;年,一位荷兰花匠从奥地利宫廷里偷回了球茎,一经绽放“举国称奇”。 在花语的世界里,郁金香也曾代表未必美好的爱情;而在金融的世界里,郁金香代表真正可怕的危机。 当郁金香开始在荷兰流传后,一些机敏的投机商就开始大量囤积郁金香球茎以待价格上涨。不久,在舆论的鼓吹之下,人们对郁金香表现出一种病态的倾慕与热忱,并开始竞相抢购郁金香球茎。当时元一朵的郁金香花根,不到一个月后就升值为2万元了。一株稀有品种的郁金香竟然达到了与一辆马车、几匹马等值的地步。 面对如此暴利,所有的人都冲昏了头脑。他们变卖家产,只是为了购买一株郁金香。 历史学者如此描述:“谁都相信,郁金香热将永远持续下去……无论是贵族、市民、农民,还是工匠、船夫、随从、伙计,甚至是扫烟囱的工人和旧衣服店里的老妇,都加入了郁金香的投机。无论处在哪个阶层,人们都将财产变换成现金,投资于这种花卉。” 年,郁金香总涨幅高达惊人的%!当年2月,一株名为“永远的奥古斯都”的郁金香售价高达荷兰盾,这笔钱足以买下阿姆斯特丹运河边的一幢豪宅,而当时荷兰人的平均年收入只有荷兰盾。 当人们沉浸在郁金香的狂热中时,不知道有没有人真正想过,郁金香开完花之后还有什么作用? 年2月4日,卖方突然大量抛售,公众陷入恐慌,郁金香市场一夜间崩溃,无数人倾家荡产,蹈海自杀者不知凡几。 这就是著名的“郁金香泡沫”,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有记载的金融泡沫。 二 覆国的橡胶皮 年,大清宣统元年,当时美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引起了全球橡胶价格的上涨。 此时,一个名叫麦边(GeorgeMcBain)的英国人,在上海开了一家名为兰格志的橡胶公司。 麦边是个成功的策划高手,第一步就是在各报发表了一篇数万字的长文《今后之橡皮世界》,宣传橡胶产业的光辉前景,其中有关兰格志公司的经营状况,则充满了虚构的数据和承诺。 兰格志拓殖公司(英商麦边创设)发行的橡胶股票 麦边随后协同外资银行联手做庄,先是从银行悄悄地贷款出来,为股东们每3个月发一次红利,每股派红高达12.5两,这相当于票面价值的12.5%。随后,这几家银行又宣布可以接受兰格志公司股票进行抵押贷款,营造出兰格志股票“抗风险能力强”的表象,共同炒作。 巨大的利润诱惑下,各种经纪和推广机构,不惜进行大规模的误导式宣传,比如说将树桩描绘成了橡胶树。各种皮包公司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但本为投机而来的大清国股民,根本不在乎这些,他们疯抢这些被上海人称为“橡胶皮”的股票。 一些公馆太太小姐换首饰,卖钻戒,转买股票,如痴如狂。有了钱,还要四面八方托人,才能买到股票。连位高权重的租界法院法官关桐之,也要到处托人情才能买到一点儿橡胶公司的原始股。抢购狂潮让很多人一夜暴富,更加激起了人们的投机欲望,以至于股票的实际价格超过票面价值的数倍,甚至数十倍。 此后越来越多的中国钱庄、票号卷入,并且通过他们遍布全国的经营网络,吸纳着中国各个角落里的资金,形成了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全民炒股运动。 年4月,麦边卖出了所有的橡胶股票,与“兰格志公司”一起消失。 年6月,面对全球的橡胶泡沫,作为最大消费国的美国,突然宣布了紧缩政策,国际橡胶价格大跳水,绑定伦敦市场的上海股市全面崩溃。 违规入市且损失惨重的川汉铁路陷入资金困境,并且就损失款的补偿问题与中央持续发生矛盾,引爆了“保路运动”,成为辛亥革命的先声…… 大清国,因为橡胶皮,亡国了。 三 喝茶的瓷杯子 前段时间,有位瓷友想购买我手上的一只青花釉里红的杯子,开价比我之前购买时的价格翻了四倍。我没有答应,一是因为对如此完美的杯子确实不舍,二是因为觉得这么高的溢价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于心难安。 但这件事情的本身,依然让我兴奋了很长时间。 而茶器圈里这样的故事,却似乎已经司空见惯。 有人说某某款的作品很稀缺 有人说某某堂的物件是“硬通货” 还有人表示某某窑的东西能进历史博物馆 更有人表示赶紧买买买多买多赚钱早买早赚钱 …… 都是千年的狐狸,瞎玩什么聊斋?? 泛着贼光的长石质釉的氧化钴加铁加锰加钡的杯子可能稀缺? 高白泥高白釉底的依着《芥子园》等绘本打样的新彩+粉彩的杯子能成啥硬通货?是能当美金使,还是哪一家当铺、小贷、银行、网贷甚至高利贷能够接受抵押、质押、变现? 至于当今的茶器进博物馆,用景德镇某位收藏大师的话来说,“这些个小孩打架的玩意儿,能进什么博物馆?那是他们真没见过什么叫好的瓷器。” 真正的收藏品要有着岁月沉淀出来浑厚内敛的包浆,真正的艺术是要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审美共趣,绝对不是靠一两张嘴一两个键盘就可以敲出来的。 我觉得,杯子就是一个喝茶修心的日用器皿,是一个我们喜欢并把玩的美丽器物,是一个可以像火花邮票一样收集的成人玩具。 手工拉胚、手绘作画、上釉烧窑给予了瓷器特殊的人文温度; 茶文化的流行又表达出当代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传统文化的敬意; 茶器,就是这两者在当下结合的最佳结晶。 当下的茶器至多达到当代制瓷工艺的平均水准,并未有惊天骇世的制瓷秘诀专注于此,相较起售价离奇高的仿古瓷和艺术瓷还有着相当大的距离。 当然,在经济实力允许的前提下,“茶杯控”们很乐意为自己的爱好买单,但是这也要建立在物有所值的基础之上。一旦把茶杯玩成了股票,期待着单边上涨,人为地操纵着限量游戏,这不仅是玩家的悲哀也将定会是窑口的噩梦。 因为,价格过高而没人接盘的窑口必死。 因为,这就是金融学意义上的“泡沫”。 所谓“泡沫”,就是指商品价格偏离于其实际价值——那这个价值是怎么来的?——就来自于市场上消费者在正常情况下甘愿为该商品而支付的最高费用成本。之所以强调正常情况,是因为平时你是不会为了一颗鸡蛋花10块钱的! 那么,为什么人们甘愿对偏离于价值的商品做买卖呢?答案就在于人们的预期上。 人性的两大弱点,分别是贪婪和恐惧,前者是指盲目的看涨预期,后者是指盲目的看跌预期。而所谓盲目,就是指不客观。而客观,就在于拥有用逻辑去分析线索而得出合理结论的思维。 在“郁金香泡沫”情况下,郁金香也好,茶杯也罢,本身只是一个符号,它承载的是市场上投机者的信心(贪婪的预期),人们都期望着这样的高价会有下一个交易者接手,大部分交易者在“大涨的环境”下失去了客观去评判价值的能力,而是甘愿做傻瓜!因此凯恩斯有个“搏击理论”:可怕的不是做傻瓜,而是自己做了最后一个傻瓜! 但看茶器圈,这样的傻瓜并不少,甚至于我自己也曾经上过当。 很多人连斗彩、古彩、粉彩、新粉彩和新彩都分不清,听听故事就以为可以捡大漏,捞宝贝,赚大钱。 还有人连泥釉料工画的基本常识都不具备,也在后面吆喝着油润、极品、收藏、升值、大涨,这种人不是瞎就是坏。 打个形象的比喻,这样的茶器市场下相当于你在玩“击鼓传花”的游戏,而你只是个碰运气的赌徒——因为你永远不知道音乐什么时候会停——即你永远不知道有没有下一个傻瓜!譬如说最近,我就风闻某堂口的几位资深玩家组建了价格联盟群,期待着在下一波的大涨中显示一下身手…… 其实,任何一个开放性的市场都存在着博弈: 好的匠人需要用心沉淀,经验累积;反之则冀夺人眼球博出位。 好的窑口希望产品有质,品牌树碑;差的窑口希望趁着东风赚快钱。 好的代理希望共同发展,合理利润;差的代理希望尽快赚钱买车买房买航母。 好的玩家希望器美价优,共同提高;差的玩家希望囤货涨价不要跌有人接盘赶紧抛出。 有博弈就会有故事发生。 不管是最近的某某窑被渠道清仓,还是去年的某如堂被代理砸盘,甚至是当年真某堂的沉沦崩溃,我们都可以看到商业逻辑的残酷。 但是,我们不能因噎废食而排斥商业行为,没有合理的商业模式,就没有现代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其实,窑口、代理乃至每一个参与的玩家也没有必要遮掩着不言利。我相信,有合理的利润空间才有不断进步的动力。只有那些妄想着坐庄,用三俗的营销伎俩来忽悠大众,试图攫取超额暴利的人,才是真正应该被人唾弃的。 这是市场经济的年代,没有人是圣人是菩萨是哈利路亚,何必耻于言利? 就拿我自个儿来说,自从开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ujinxianga.com/yjxzp/4892.html
- 上一篇文章: ldquo看见春天,感恩有你rdq
- 下一篇文章: 御衣黄樱花与郁金樱花到底区别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