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教育资讯,传播教育理念,展示教育成果,提供教学资源。竭诚为张家口教育发展服务,为学生、家长和广大教育工作者服务。

电子教材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

知识点

一、交流平台:

1、写游览过的一个地方,可以按游览的顺序来写。如,《记金华的双龙洞》就是按游双龙洞的顺序来写的,游览经过清楚明了。

游览顺序,是记叙文顺序中空间顺序的一种,是指看到景物的先后顺序。

2、可以把特别吸引你的景物作为重点来写。如,《记金华的双龙洞》作者是按照游览的顺序来描写双龙洞景色。这样按游览顺序描写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时的景观,重点写了外洞和内洞之间的孔隙,游览经过清楚明了,也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优秀的写景作文,往往不取决于你在文章中罗列了多少个景物,也不在于你选择的景物是否每个都能引起读者的兴趣,而是对于选择的景物,能抓住重点进行描写。

3、如果景物发生了变化,可以按照变化的顺序来写。《海上日出》的第2~3自然段就是按照早晨太阳变化的顺序来描写壮丽的海上日出景观的。这样按照景物变化的顺序来写,有助于将景物不同状态的不同特点进行对比,也有助于读者对海上日出有更加全面的了解。在这篇文章中,我就是先弄清日出前,日出中,日出后各是什么样的,以及晴天时和多云时日出的样子,然后连起来,明白海上日出是很伟大的奇观的道理。

4、我还知道一些描写景物的文章,如:

《游乐山》一文,作者是按照山脚→半山腰→山顶的游览顺序进行描写的,使读者也感受到了游乐山的无限乐趣。这与《记金华的双龙洞》的写作顺序相似,这样写可以使文章更加有条理。这种游记类文章,最好按照游览顺序描写。

《雷雨》这篇文章,作者是按照雨前→雨中→雨后的顺序进行描写,展现了雷雨发生前后的天气变化带来的不同景观。

5、你还知道哪些游览文章的写作顺序?

时间顺序,即按游览时间的先后顺序来描写看到的景物。这样才能做到条理清楚,不至于杂乱无章。如《观潮》这篇课文,作者先写潮来前江面风平浪静,人们焦急盼望的情景;再写潮来时那雄伟壮观、惊心动魄的景象;最后写潮过后的余波奔涌。

空间(方位)顺序,即站在固定点观察,按东南西北、上下左右不同的方位来写。这种写法可以将景物介绍得更加全面细致,使读者读后一目了然。

观察的先后顺序,它通常分两种:一是定点观察,如站在公园某一角,对公园进行由远及近的观察;又如我们登上塔顶,按东南西北的顺序对塔下景物进行观察。另一种是移动观察,就是随着脚步的移动变换位置,一处一处地进行观察。如《参观人民大会堂》一文,作者就是按参观的顺序,依次写了五处景物。先写大会堂正门的国徽和柱子,其次写中央大厅的天花板和地面,接着写大礼堂,然后写宴会厅和会议厅。这样就有条理有重点地写下了作者在大会堂依次看到的景物。

二、初试身手

1、先观察示意图,找好参观路线,再顺着路线参观即可。

路线:南门-天鹅湖-芍药园-松林-纪念馆-望亭湖-郁金香园-东南门

2、找好游览顺序很关键,中间用的连接词也很关键,一定要准确、简洁,让别人明白你的游览顺序。

示例1:

首先,我们来到了植物园的北门。进了北门后,迎面我们看到了天鹅湖,沿着天鹅湖我们往左手边走,于是我们来到了纪念馆。出了纪念馆,我们继续往南走就来到了望湖亭,望湖亭的对面就是郁金香园,参观完郁金香园我们继续沿着天鹅湖走,就会来到天鹅湖上的小桥。过了小桥往西就来到了芍药园,芍药园的右面就是松林,游完松林我们就回到北门了。

示例2:

今天是星期天,我带一位同学来参观植物园。我们从植物园的南门进入,走了一小段路,波光粼粼的天鹅湖映入眼帘,一座小桥架在湖上,桥右侧的湖面积较大,明净的湖面上几只天鹅优雅地游来游去。过了小桥往西,就来到了芍药园。芍药花开了,香气扑鼻,一群勤劳的小蜜蜂飞进飞出。顺着芍药园向北走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松林。绕过松林,我们又看到了天鹅湖,天鹅湖东北侧是一个纪念馆,我们进去参观了一下。出了纪念馆,我们来到了望湖亭,在这里,我们拿出准备好的食物,边吃边休息。从望湖亭下来就是郁金香园,绿的叶,红的、黄的花,一株株亭亭玉立,争奇斗艳。参观结束了,我们从东南门离开。

图文解读

写景例文

公园春天到了,我来到了我家附近的公园。刚进大门,最引人注意的就是公园中间的大花坛,花的颜色真多啊!白得赛雪、黄的像金、红的似火、粉的如霞、绿的如玉。飘逸清香引来辛勤的小蜜蜂、美丽的蝴蝶,他们美丽的身影像华贵的钻石;牵牛花像一个个精致的小喇叭;牡丹花像我们欢乐的脸庞……他们虽然外形不一样,但都很可爱。花坛两边的柳树成荫,叶子绿的那么可爱,看着非常舒服。他们随着威风轻轻颤动,像一个个穿着绿裙子的小精灵。花园后面是金鱼池,鱼的颜色真多!有桃红色,有金黄色,有碳黑色。鱼儿们千姿百态,有的飞快的游着;有的用渴望的眼神望着我们,等待人们给鱼食吃;还有的懒洋洋地躺着。

电子教材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

学习指导

一、学习要求

1.学习作者按照游览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揣摩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学习《颐和园》

1.自由朗读文章,用一个词语来形容颐和园。(美丽)

2.文中哪些句子概括地写了颐和园美丽的特点?请同学们快速浏览文章,找到句子并画出来。

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3.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颐和园的?(游览顺序)

4.默读文章,找出体现游览顺序的句子,读一读。

(1)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2)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3)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4)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5.读句子,体会这些句子在文中的作用。(这些句子清楚地交代了游览顺序,使文章过渡自然。)

6.游记往往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即按照地点的转移和一定的视角,把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长廊→万寿山脚下→万寿山上→昆明湖)

7.游览中出现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长廊——长、美;万寿山——高、建筑金碧辉煌;昆明湖——静、绿;十七孔桥——石柱多、雕刻的狮子多。)

8.品味句子。

(1)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抬头一看”和“向下望”告诉我们什么?(观察不同位置的景物时,视角也有变化。)

(2)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①作者把昆明湖比作什么?(一面镜子、一块碧玉)

②这两个比喻写出了昆明湖的什么特点?(静、绿)

③“滑”是什么意思?(在光溜的物体表面上溜动。)

④为什么课文写游船、画舫在湖面上前进,用“滑”而不用“划”?(“滑”写的是游船、画舫轻轻地在光滑的湖面上溜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突出了昆明湖的静。“划”指的是用力挥桨使船前进,这样水会漾起波纹,不能突出昆明湖的静。)

9.同学们,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为什么作者只带我们游览这些地方呢?(因为这些景物有代表性,能突出颐和园的美丽。)

三、学习《七月的天山》

1.自由朗读文章,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游览顺序)

2.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

3.品味文章特点。

(1)第2自然段中,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雪峰、雪水、溪流)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描写这些景物?(运用比喻)

(2)第3自然段中,写天山的原始森林有什么特点?(面积大、树木茂盛)

(3)第4自然段中,作者是抓住野花的哪些特点进行描绘的?(绵延、耀眼、绚烂)

4.小结。

(1)按照游览顺序来写。

(2)抓住景物特点来写。

(3)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把景物描绘得更形象。

四、归纳写作方法

以《颐和园》为例,学习怎样写作文。

(1)写什么?(审题)

中心句:“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2)选什么?(选材)

长廊、万寿山、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湖心小岛、十七孔桥

(3)怎么写?(组材)

①按游览顺序写;②重点介绍(长廊、万寿山、昆明湖);③首尾照应(“总—分—总”结构)

图文解读

例文品析

同步练习

一、阅读《颐和园》,填空。

(1)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用了同一个词语来形容颐和园,这个词语

是__________,这种写法是______________。

(2)文章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的游览顺序是:(   )→(   )→(   )。(填序号)

①长廊②万寿山③昆明湖

(3)文章还通过角度的变换来写,由外到内:绿漆的________,红漆的________,一眼望不到头。长廊的内部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___________________,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__________。由高到低:仰望万寿山可以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从山上往下看可以看到________的树丛,掩映着__________琉璃瓦屋顶和________的宫墙。

(4)文章还采用了以动衬静的方法:昆明湖的特点是__________和________,作者分别把它比作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一个“__________”字非常生动地衬托出了昆明湖静的特点。

(5)文章起过渡作用的句子分别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七月的天山》,分析文章的写作方法。

(1)这篇文章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天山的?你是从哪些文字看出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太阳下,雪峰间的云影就像白缎上绣了几朵银灰色的花。这句话把________比作________,说明了雪峰________。文中多处运用了这种修辞手法,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运用一个反问句表达了对天山美景的赞美之情,这个句子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游龙岩

我们来到了福建省的龙岩。放眼望去,群山连绵,一座座山峰就像大海中的波浪。在蔚蓝的天空中,一只老鹰张着苍黑的翅膀,一会儿俯冲,一会儿升起,一会儿盘旋……它像流星,像出弓的箭,又像搏击风浪的小舟。这情景,真叫人惊叹不已。车子沿着山路慢慢行驶。深谷里,层林叠翠,绿树碧竹一浪一浪;峻崖上,野花簇簇,时有山涧清水直下。清水或滴珠,或一线,或几缕,或成瀑。穿过一望无垠的万亩婆娑的竹林,绿意盈盈映入眼帘。在壁立千仞的山峰上,怪石嶙峋,望之生畏。过了好一阵子,我们才进入江山风景区。一到目的地,我就来到潺潺流淌的溪水边。溪水浅处及膝,水翻白花;深处约有两米,清澈见底。我坐在溪中的岩石上,听溪声叮咚四起,看凉风游东窜西……心中有说不出的惬意。(有改动)

1.解释下面的词语。

(1)惊叹不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怪石嶙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画线句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

3.理解短文,判断对错。

(1)文章表达了作者对龙岩美景的赞美之情。(   )

(2)文章运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描述了龙岩的美景。(   )

(3)作者看到龙岩山峰险峻,心里感到非常害怕。这说明作者不喜欢龙岩的景色。(   )

4.作者分别在龙岩的________、________等地方细细观赏了龙岩美丽的景色。

答案:

一、1.(1)美丽 首尾呼应 (2)① ② ③

(3)柱子 栏杆 五彩的画 相同的 佛香阁 排云殿 葱郁 黄的绿的 朱红

(4)静 绿 镜子 碧玉 滑

(5)①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②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③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二、(1)按游览的顺序。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

(2)云影 银灰色的花 很白 示例:密密的塔松像撑开的巨伞

(3)虽然天山这时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天山的无边繁花呢?

三、1.(1)满口赞赏和赞叹。

(2)形容奇形怪状的石头突兀、重叠。

2.比喻 群山连绵起伏

3.(1)√ (2)√ (3)×

4.示例:山路上 溪水边

综合整理:小学语数

免责声明:图文音视频素材来源网络,本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ujinxianga.com/yjxhy/8285.html